中國聲音-當代藝術是體驗為先,還是基礎為先?--朱樂耕、朱陽
發布時間:2021-11-22 14:38? 來源:中國網娛樂 ?? 責任編輯:王飛鵬 ?? 合作推廣:wfp@china.org.cn
第二期《中國聲音》由中國網娛樂頻道總編輯張楠和中國陶藝大師朱樂耕、青年藝術家朱陽一同探討了“當代藝術”。
朱樂耕——第十一、十二、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、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研究院院長、中國陶瓷藝術大師
朱陽——中國人類學學會生活樣式設計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
對于“當代藝術”的解讀,朱陽在采訪當中提到“對于當代藝術并沒有一個太明確的分類,就像我父親(朱樂耕)做的藝術,大家會覺得這是一個當代藝術還是經典藝術?有時候大家會傻傻分不清楚。在中國來說的話,我們所說的當代藝術都來自于西方,因為我們可以發現西方藝術的發展跟西方文化的時空尺度是相同的,畢加索的畫為什么和拉斐爾的畫不同,因為聆聽的對象變了,但表達精神沒有變,所以我們中國的藝術也應該要有一個當代的表達,更抽象的精神,用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去表達出來,就是當代藝術”
從第一步借鑒開始,創造一個全人類都能去欣賞的語言,向全人類表達東方氣韻和中國精神,就是朱陽和我們探討的“當代藝術”,也是朱樂耕給大家呈現的作品。
在談到藝術教育時,朱陽回憶起自己的留學時期?!吧纤嚳及嗟臅r候,大家覺得藝術是畫畫,最開始學的也是基礎功,素描,但在我到了英國之后,去到了博物館里面,看到了很多小朋友被老師帶著去到博物館學習,不是都是學習藝術的,大部分是學習歷史,對他們來說這幅畫不再是一幅畫,而是他們歷史的記錄?!边@也讓朱陽對于“當代藝術”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,需要承接歷史的過去,需要傳遞未來的表達,也需要是一個真實的反映。
對于中國“當代藝術”的借鑒,朱樂耕提到“中國我們前期的藝術受到很多西方的藝術觀念的影響,但今天實際上很多中國當代藝術已經在本土化的里面完成了轉型,已經有了很多新的語言,新的文化符號,這個時代我們就要走出來,就要推開新的倉庫的大門”
就像朱樂耕所說的一樣,轉型需要時間,從前期的借鑒到今天的走出大門,中國當代藝術還需要更多的表達,士別一日不會有什么變化,但士別三日定可以刮目相看。(文:羅珍)
《中國聲音》由北京西紅柿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及首瞰(北京)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聯合制作,中國網娛樂頻道出品的訪談節目。
版權聲明:
凡本網站注明“來源:中國網娛樂”的所有作品,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。
轉載時注明“來源及作者”。